2010/11/15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以小林滅村為例 (之五)


圖 九 小林村區域的線形構造分佈圖



圖 十 小林土石流發源地的旋扭構造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以小林滅村為例 (之五)===

最後一個問題要問的是:小林土石流發生的機制是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土方量?

讓我們先回憶一下,小林土石流發生的過程。在莫拉克颱風剛來襲時,累積雨量雖然不小,但是還沒有達到發生巨大規模土石流的程度。此時的雨水仍然匯集到
X河(即小林村北側的無名彎河)排洩,因為河水下切及側蝕的作用,造成X河下游的右岸發生順向坡滑動,堵塞了河道,因而產生導流效應,將X河上游的河水壅高,使其越過節點(高點),然後導入高縣DF006潛在溪流的河道;不旋踵,由於獻肚山發源地的岩層裂縫已經過份飽水,於是爆發猛烈的地滑,立刻轉變成土石流,並向下游直進猛衝;根據估計,約有60至80公尺厚的岩層捲入土石流中,另外還要加上從順向面及逆向面淘掘而來的土方,因此形成一個致命性的洪流,飛躍小林村後山的陡崖,衝向楠梓仙溪的河床及對岸,部份土石則在十數秒或數十秒鐘之內即將小林村覆蓋掩埋,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

問題在於為什麼會有那麼巨厚的岩層被牽連?日本人提出順向坡深層潛移(Creep)的理論。但是從遙測影像上觀之,小林村地區並無形成順向坡的地質條件,因為實際上順向坡都傾向當地的水系,而不是傾向楠梓仙溪。再說,影像上也沒有發現有直交於流動方向的張力裂縫。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檢驗小林村區域的裂縫系統。

圖九顯示小林村區域的線形(Linear)分佈。最足堪注意的是標記為S的線形組合;它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全由數個弧形線形及其所環繞的岩塊所組合而成的構造,稱為旋扭構造。圖十顯示的則是小林土石流發源地之旋扭構造特寫。旋扭構造係由旋扭式的剪力偶所形成。它的組成包括一個直立的圓柱(或稱旋扭軸,即弧形線形的圓心)、數個直立的旋迴面(即弧形線形的垂直面)、以及數個直立的旋迴岩塊(即兩個旋迴面所夾的岩塊)。旋迴面以圓柱為中心向外撒開,所以呈張口狀,越向外側,張口越大,因而提供了良好的貯水條件。一般而言,發育不良的旋扭構造常成掃帚狀,發育中等的旋扭構造則成旋捲狀,而發育最好的旋扭構造則會形成旋渦狀。因之,小林的旋扭構造應該是由中等程度的旋扭剪力所造成。中等旋扭構造的旋迴面厚度不下於數公里至數十公里;其比順向坡的潛移深度還要厚得多。

由以上所提出的證據可以證明:旋扭構造才是造成小林土石流在地質史上一再復發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由於旋扭構造才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巨大規模土石流。(全文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